今年6月25日是全国第26个土地日,今年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实际上,节约集约用地是中央和省对土地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缓解广州土地供需矛盾、顺利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而保护耕地更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广州一直以来采取多项措施,切实保护耕地,至2015年底全市各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际划定基本农田面积为163.40万亩,比目标任务增划1.54%、2.48万亩。
集聚发展 紧凑开发黄金三角区域
根据广州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指标仅剩下77平方公里。按照广州近年年均建设用地增量28.57平方公里计算,不出3年,广州将无地可用。怎样做好存量用地的盘活显得极为重要。
为此,市国土规划委根据广州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重点打造“三大战略枢纽”、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合理布局“多点支撑”的要求,积极开展琶洲、金融城、空港、南站等重点功能片区的规划优化工作。特别对于黄金三角区域(珠江新城、琶洲、金融城),将着力推进世界级总部金融创新产业的集聚发展,引领广州深入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打造广州最具活力、动力和魅力的经济引擎。规划上通过加密路网、细分地块、提高开发强度等,使土地利用更为集约节约、高效紧凑。
以琶洲互联网集聚区为例,该区域总用地面积30万平方米。通过对琶洲互联网集聚区实地规划对土地储备、产业规划、城市设计、土地招商与出让全过程管控,相关规划要求融合于“引资”、“引智”、“引技”工作,从而实现区域开发过程中规划、市场、政策的集成互动。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规划19个开发地块,规划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含地下约8万平方米)。通过两个“加”实现两个“高”:加大市政公建设施密度和加强城市设计及城市特色营造,实现高强度公共设施投入及高效紧凑型城市社区。目前,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已出让地块18宗(仅剩下1宗地块尚未出让),净用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引入了阿里巴巴、腾讯、华多网络、环球公司、唯品会、小米通讯、复星集团、国美集团、粤传媒、粤科金融、康美药业、科大讯飞等共12家企业进驻。
门槛准入 倒逼产业用地节约集约
在工业用地方面,《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也明确广州的工业用地在规模上减量。至2020年,规划市域工业用地总量为174.6平方公里,较上一轮规划期末(2010年)规划总量减少13平方公里。在规模缩减的情况下,继续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必须切实提升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建立提升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制度规范十分必要。
为此,广州对产业用地实行门槛准入倒逼着土地的节约集约。严格执行《广州市产业用地指南》和国家新增限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单独供地产业目录和科技率等准入标准,强化投资率、产出率等刚性约束,对用地规模较大但产值较低、不利于产业机构优化的项目将被限制用地,资源消耗大、污染环境、工艺技术需要淘汰的产业项目将被禁止用地。
此外,在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6月21日,海珠区还成功创建成为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海珠区地处广州中部,素有广州“南肺”之称,总面积约9209公顷,截至2014年底建设用地总规模约6419.34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69.7%,土地开发强度比较大,但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卓有成效。例如,海珠区政府切实把“三旧”改造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探索出多种改造模式,推动成片改造。广州联合交易园、南华西旧城危房改造、琶洲村改造、黄埔古村、T.I.T国际服装创意园、珠江啤酒厂等众多“三旧”项目的完成,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盘活了城乡存量土地资源。
耕地保护 万亩果园“只征不转”全国首创
在耕地保护方面,广州也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万亩果园“只征不转”的保护模式为全国首创,高效和谐完成征地签约工作。目前已建成开放开发海珠湖、海珠湿地一期和海珠湿地二期,可充分领略“水乡、花乡、果乡”的湿地特色风貌,日益成为市民重要的休闲、旅游胜地,生态价值进一步凸显。
作为全国106个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重点城市之一,广州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已于2015年12月18日完成中心城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核实举证工作,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中心城区拟划入基本农田耕地2.32万亩,划定后中心城区基本农田将达到6.96万亩,占广州中心城区耕地总面积8.58万亩的81.2%。
此外,2014年,广州修订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补贴实施办法。2015年度市、区(县级市)财政预算共安排4.67亿元,对承担基本农田任务的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每亩200~500元的补贴,惠及全市9个区共51个镇街,有力支持了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还改善了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惠农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