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脚城市到落脚社区
什么是外来务工人员在珠三角生活及工作的痛点?在26日举的《珠三角工业镇流动人口社会治理研讨会》上,来自广东十数个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代表进行了探讨。
“想融入所在的城市,但又难以融入”、“因户籍限制,较难取得本地居民的身份认同”、“遇到困难不知向谁求助,缺乏城市家园归属感”……这一个个具有共性的痛点,被与会者多次提及。
聚焦广东流动人口的痛点及出路,以构筑广东流动人口服务联盟,让流动人口的社会服务与治理工作走得更扎实。在研讨会上,来自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的万向东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从落脚城市到落脚社区。
万向东副教授表示,流动人口落脚城市,最初扮演着过渡性的角色。例如,农民初次来到城市,以此为据点慢慢适应城市生活,逐渐改变自己,同时也在重新形塑着新的都市的日常生活、社会、就业、消费、经济、政治治理、社区与区域等多方面的空间形态。但因为没有落脚社区,流动人口缺乏落地生根之感。
从一本名为《落脚城市》的书中,万向东副教授有感而发,提出“落脚社区”的基本观点。他认为“落脚社区”的基本目标是:一方面居住在城中村社区的移民工人及其家庭,在社会的协助下提升了个人就业效果,改善了家庭生活质量和子女成长环境,增强了其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有共创“幸福新故乡”的强烈行动倾向;另一方面,社会需为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庭服务,进行探索性新模式,探索一种可推广复制的社区融合模式,并同时展开实验性研究,打造外来流动人口“落脚社区”,为解决城市二元结构提供经验和理论支持。
四类流动人口家庭最易陷入困境
张燕是来自东莞市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的一名优秀社工,她告诉记者,通过多年的社工一线工作和调查,有数据显示发:家庭成员遭遇重大疾病或突发意外事故、单亲家庭及隔代家庭、多子女家庭、文化程度低及无技能家庭等四种类别的流动人口家庭最容易陷入困境。
在探索帮助困境外来人口服务模式的过程中,张燕及其团队总结出“资源联动助力脱困”的工作办法。其策略是通过资源联动,从“救助、发展、预防”等三个步骤入手,构建解困模式。
该模式得到了优公益社会工作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优势力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首席督导张良广的认同。张良广表示,由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等单位签订的“流动人口服务策略及指引2017-2020”合作备忘录,正计划用三年时间,投入人力物力,聚焦广东流动人口的痛点及出路,共同编织流动人口的社会服务网络。
广州市民政局社工处杨海清处长也出席以上活动。他表示,目前广州已在全市推出15个社工专项服务项目,每个项目专注于一个领域,为有特殊需要的群体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广州市花都区特大镇外来人员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社工在流动人口专项服务项目中的职能和作用,杨海清建议,可以利用服务全覆盖的优势,逐步深耕并打造畅通的社会工作服务网络,建立不同类型的专项中心,组建多元化的服务项目,为流动人口提供接近于户籍人口的服务内容,弥补政策资源不足的缺口,为地区稳定及经济发展作贡献。